wan玩得好手游 » 单机游戏 » STEAM教育国家政策还未出台,区域内零散的STEAM教育将走向何方?

STEAM教育国家政策还未出台,区域内零散的STEAM教育将走向何方?

来源:互联网 编辑:wan玩得好手游小编 更新:2024-04-06 06:42:22 人气:

点击箭头处“蓝色字”,关注我们哦!!


TPACK框架下区域STEAM教育落地实践探寻


文 | 陶蕾


在STEAM教育领域,落地方法和路径一直是关注热点。教育政策并没有出台,区域内零散的STEAM教育将走向何方?仅校本课程能走多远?这已成为区域实践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问题。为此,锦江教育人经历了从“浮于面”到“沉于心”的探寻过程。通过多年实践,基于“1244”区域推进实践策略初步形成了多元的本土STEAM课程,实现了课堂嬗变和师生成长的双重效应。


落地痛点:制度缺失&师资薄弱&课程水土不服


近年来,与各地教育强区一样,以培养儿童创新能力为目的,锦江区大力推进STEAM教育。从风口走向落地,我们发现诸多问题需要正视与解决。


STEAM课程地位不明确,课时放置尴尬,课程呈现的样态以选修课和社团活动为主。中小学一线教师学科布景单一,在被培训前他们难以独立承担STEAM课程设计与实施,被培训后却往往将STEAM视为一门课程而非教育方式,“不由自主”将STEAM上成了科学课,或者理化生课。一些引进的STEAM课程多为新瓶装旧酒的文化课,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项目式、问题式和基于设计的STEAM课程大相径庭。在实际实施中,后者原本所占比例就,更鲜少有教师真正理解STEAM教育在发展学生核心素养中的意义。


教师直接教学生完成步骤,学生亦步亦趋地模仿,虽然参与了动手实践,但却缺乏动脑探究。琳琅满目的学生作品背后是被阻断的学生创造力,依然零碎的知识结构与培养“创新力”的初衷南辕北辙。一些引入的课程经实际教学检验不符学校要求和预期,更缺乏适应大班化教学的课程内容,实为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鸡肋”,这样的STEAM教育只是学校的“时尚秀场”。


锦江区不仅面临国内共通的“制度缺失”“师资薄弱”“课程水土不服”,还有公办教育装备投入不足的瓶颈问题。在封闭的教育生态环境中,STEAM教育发展充满矛盾、对撞、博弈……如何走出一条道路?锦江教育人系统思考后的回答是:直面STEAM教育落地痛点,聚焦一个核心(一线教师TPACK生长),明确个任务(基于TPACK框架培育STEAM师资、研发本土STEAM课程),抓实四个载体,掌控四点平衡,推动锦江STEAM教育的“1244”实践策略逐渐成形。


锦江实践:实施“1244”工作策略,

培育STEAM师资&研发本土STEAM课程


(一)聚焦一个核心


锦江STEAM教育始终聚焦一个核心:一线教师的TPACK生长,即整合技术的学科教学知识的生长。这实际是秉持锦江教育信息化工作的核心主题。我们认为,一个区域的信息化水平或STEAM教育水平是由一线教师这一最富有能动性的群体决定的。在当前教育生态下,STEAM教育发展必须依托促进一线教师的TPACK生长来带动。



TPACK的框架是宏大的。我们意识到,必须探寻STEAM与TPACK的具体关联。在实践中,锦江区紧扣个关联点:一是基于TPACK的教师课程角色转变,由课程执行者转变为设计者的教师角色意识和能力;二是基于TPACK的课程多元融合方法和策略,从内容、教法、技术、学生、学习空间的系统分析和动态融合,寻找STEAM课程设计着力点。


(二)明确个任务


从聚焦TPACK及我们实践的个关联点出发,锦江区明确个任务:基于TPACK的STEAM师资培育和基于TPACK的STEAM课程研发实施,形成环环相扣的两条任务链。



第一条任务链:STEAM师资培育。基于TPACK的教师课程角色从执行者到设计者转变。教师应具备STEAM应用理念与思辨能力,尤其是跨学科与融合教育的整体理念,具备开放探究、民主协作的课程意识,具备使用特定STEAM课程材料、学习空间的能力,具备重新解读、建构和表达课程的能力,具备分析、调控课程和学习空间的能力等,从而促进教师对STEAM教育理念的深刻理解,提升教师STEAM课程的设计思维和技术实操能力。


第二条任务链:STEAM课程研发实施。从跨学科概念、学科核心概念和实践创新三个维度形成基于TPACK的课程多元融合策略:融合引入课程、国家课程、原有校本课程;融合社区环境、校园环境、学习环境优势;“以学生为中心”,融合学生理解力、想象力、思考力、学习力、合作力;融合信息技术,系统设计课程;课程实施的反思、调整、重塑。以此构建适用的STEAM校本课程体系,做好区域试点示范交流。


(三)抓实四个载体


任务明确了,锦江教育人接下来怎么做?谁来做?区域强势介入,为学校和教师搭建创新平台,释放一线教师的创新活力,是促进区域STEAM教育发展的关键。为此,锦江区抓实了四个载体。


第一个载体是“思迪蒙之家”教师沙龙


2016年10月,锦江区成立了“思迪蒙之家”教师沙龙。“思迪蒙”是STEAM的谐音,即“启思、启迪、启蒙”,寓意通过STEAM教育对学生“启思想象力、启迪好奇心、启蒙创造力”。


公办中小学缺少STEAM专业教师,以科学、信息技术等学科教师兼职为主。这一开放式、普及性的学术交流团体旨在通过教师间的“交流、合作、分享、互助”,促进全区STEAM教育教师的专业化成长,提升专业归属感。


三年来,“思迪蒙之家”沙龙活动已举办20余次,惠及全区100余名教师。沙龙既有区内外一线教师的STEAM教育实践分享,也有多个STEAM教育机构的技能培训;内容广泛、形式多样,促进各种热点焦点问题的交流,营造乐观健康的团队氛围,增强教师间的凝聚力和合作意识,成为STEAM一线教师同伴互助、专业成长的有效途径。



第二个载体是锦江区“教学信息化名师工作室”


这项锦江特色机制始于2012年,3期11个工作室卓有成效。相关案例《教学信息化名师工作室,推动课堂嬗变的“锦江实践”》相继入选教育部“2015年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应用优秀案例”“2017年全国基础教育信息化应用典型案例”。2019年11月,在全国基础教育信息化典型案例交流大会上,锦江区“从尾灯战略到雁群效应”的信息化名师工作室经验获得点评专家高度评价。


吸引名师的不仅有成熟的工作室待遇、保障机制,还有电教馆主导的多元研培机制。“锦江创新融合成果梳理指导培训”将STEAM课程研发和实施作为指导内容之一。2018年,在组织第3期工作室申报时,锦江区明确申报方向为“教学信息化与STEAM教育”,经遴选成立了2个“STEAM教育名师工作室”,任务明确,特色鲜明。


第三个载体是教育信息技术科研课题


锦江区一直是成都市承担教育科研课题最多的区县。“十三五”期间,锦江区的15项国家、省、市级教育信息技术科研课题中,有5项关于STEAM教育的选题。我们将教育科研课题研究作为推进“基于TPACK的STEAM教育任务链”的重要途径。课题研究方案是学校STEAM教育推进的策划书和实施蓝图,将教学问题的开放性和STEAM问题的闭合性相平衡,将“科学家”的发散思维方式和“工程师”的内敛思维方式相结合。科研课题天然具有的科学严谨属性为STEAM师资培育和课程研发提供了支持。



第四个载体是STEAM+项目试点校


锦江区以9所“成都未来学校”/“成都数字校园试点校”为核心,将24所中小学纳入STEAM+项目试点校。选择学校进行新技术应用试点,在先行先试中完成装备评估,并积累应用经验是经验证有价值的“精准化装备”经验。区域从“项目引入”和“试点研培”两方面主导试点工作,通过STEAM+项目试点校形成了“STEAM试点——推进基于TPACK的任务链——空间建设”的闭环。


项目引入:2017-2018年,引入课程以社团课或创新类校本课程的形态出现。试点校自主遴选确立试点,形成公平透明的校企合作模式。在教学实践中评估引入课程,有机融合校本课程的研发和实施。同时从试点项目中生成具有校本特色的空间建设需求,提交区域进行论证与装备,实现当前教育生态下的“精准化装备”。


2019年,区域集约化引入课程服务。区财政投入专项资金,通过公开招标,购买STEAM教育机构的服务。在三、四年级的129个班实施“AI+编程”课程,并通过教师跟岗学习,培育锦江STEAM师资。


试点研培:区域依照TPACK框架设计研培活动。企业培训师“接地气”的实务培训让教师结合自己所教学科掌握STEAM设计思维与应用技能;基于TPACK框架梳理出“锦江STEAM建设问题及需求”,通过与专家对话,实现锦江经验与沿海地区STEAM建设成熟经验的对接;聘请高级别专家做“开天眼”的高端培训,促进教师对STEAM教育的深入理解,促进试点学校STEAM课程的研发与实施、生成与深化。


(四)掌控四个平衡


一是掌控区域统筹与权力下放的平衡。区域负责机制建设、空间改造、渠道与师资培训;有实力的学校和教师则是课程研发和实施的主力。二是掌控系统架构和局部先行的平衡,从当前教育生态的可为之处,先行实践。三是掌控因地制宜和引入资源的平衡,总结吸取国内外STEAM教育发展的教训和经验。四是掌控循序渐进和试点担当的平衡,掌控节奏,选准突破口,以用促建,推动实质破冰。



近年来,锦江区的“1244”STEAM教育工作策略呈现多重叠加效应,成为STEAM教育在锦江生根发芽的“播种机”和STEAM试点的“孵化器”,在STEAM教师间形成“朋友圈” “学习团”和“训练营”,正在释放教师的创造力,既涌现出一批创新型、研究型教师,更促进了STEAM课程的研发和实施。


锦江成效:课堂嬗变与师生成长


在锦江STEAM教育推进的过程中,区域、学校、教师达成共识,紧抓两项任务:STEAM师资培育——基于TPACK的教师课程角色转变;STEAM课程研发实施——基于TPACK的课程多元动态融合。


STEAM教育成为支点,撬动学校课程与课堂、学生核心素养与教师专业成长的系统发展。认识越清楚,实践越扎实;实践越扎实,认识更加清晰,相互促进。


(一)多元STEAM课程,丰富现行课程体系


在规模推进“引入课程”之外,锦江区的24所STEAM试点校正在基于TPACK的课程多元融合策略,形成自己的STEAM课程体系。


1. 基于学科融合主题导向的创客/STEAM课程


根据各学科内容标准,从学科融合、学段进阶、主题联系等维度进行跨学科内容重组,探寻内在联系,重塑为以问题为核心的课程。其中,科技类课程和人文艺术类课程的文创、艺创融合是锦江特色。


成师附小万科分校的STEAM课程始于教学信息化(杜玉)名师工作室“语文与科技”融合主题阅读课程。2017年始,工作室由小学语文进阶为跨学科研修,进行“STEAM+”的校本课程统整,实践跨学科项目制学习。代表课程“神奇的拐杖”“桥之思”“成语与Scratch之旅”“让学校更美——声音篇”。“神奇的拐杖”在中央电化教育馆新媒体新技术观摩活动闭幕式中作为典范课例被推荐。


“古诗中的数字妙用:古色古香评说‘一’”是语文、数学、科学知识融合的课程创新典范。学生通过收集整理研究带有“一”的古诗,感受古诗中数字“一”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独特意义,初步感知中国古代矛盾统一,循环往复的哲学思想。师生共同感受探究,共同归纳总结。教学重难点在于通过本课学习培养学生运用批判性思维处理生活中的事件。该课在2017年全国首届数字联盟学校成立大会做献课分享,获得高度评价。



2. 基于社会生活真实情境的创客/STEAM课程


其一是生活取向类。选择基于真实问题情境的典型项目进行结构化设计,把多学科知识融合到真实的社会性项目里,在项目制学习中寻找学科知识融合点。代表课程《共享社区、分享生活——小区停车难问题解决方案》中,向学生提问:未来,社区会以一种怎样形态出现呢?在解决社区生活真实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协作能力和解决问题地能力(信息素养、批判思维、创新思维)。在体验式学习中,培养学生的社会公民意识。


其二是儿童取向类。符合儿童的认知规律和年龄特点,以儿童喜爱的东西引起思考、共鸣和主动参与。盐道街小学以STEAM教育为“未来学校”建设的核心路径,以“4S实践”(Supplement,丰富现行课程体系;Study,学用合一的课堂尝试;Support,支持教师的探索研究,Sailing,起航学生的创新之旅)诠释STEAM课程在盐小的落地探索。



3. 基于设计思维和工具的STEAM课程


STEAM教育(刘智勇)名师工作室契合课题“设计思维在小学STEAM教育的应用实践研究”,尝试以乐高为工具,在跨学科的项目制学习中统整设计机器人创客教育,统整多学科课时实施基于机器人课程的STEAM教育。代表课程“我为父母设计健身器材”从真实问题出发,采用项目学习法解决实际问题。基于设计思维,借助SWOT分析工具,让学生经历调查研究、提出问题、头脑风暴、分析解决问题、拓展研究等过程,使学生的创新思维向高级发展。“设计方案,优化选择;跨界学习,制作模型”,基于设计思维的STEAM教学成效显著。


4. 基于国家课程研读的STEAM课程


STEAM教育名师(赵莉)工作室传承所在校悠久的国家课程深度解读传统,对相关学科国家课程进行重新解读。寻找多学科国家课程标准中存在的同类教学内容,即多学科教学共生点。依据教学共生点确定相似教学目标和类似教学内容后,根据不同侧重点对学科课程进行顺序组合、创新,进行STEAM课程研发。代表课程“技术与工程”对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意义非凡。


5. 基于网络学习空间的STEAM课程


成师附小在构建适用于小学STEAM教育的网络学习空间及应用模式中进行探索。该校课题“基于网络学习空间的小学STEAM教育应用研究”通过设计支持STEAM教育的网络学习平台,让学生更为系统地进行STEAM项目研究。网络学习空间保存了学生的创新想法,记录下项目学习的轨迹,为后期进行项目改进、多学科知识整理等提供依据,也有助于教师掌控项目进度,选择介入时机,为学生提供有力支持。


6. 基于校园文化挖掘的STEAM课程


天涯石小学是成都市仅有的以文物石命名的学校,因此学校将“石韵”作为STEAM课程构建的主题,以“石韵文化”作为研究的切入点。2018年出版校本STEAM课程“石头记”低、中、高段课程,学生体验到科学与艺术的交融、技术与工程的碰撞,感受STEAM跨学科学习的魅力。


(二)四大“课堂嬗变”,师生成长显性可见


锦江课堂正在发生四大课堂嬗变——


角色之变:教师从课堂的“主演”变为“导演”,学生从课堂的“配角”变为了“主角”。


教材之变:书本从“圣经”变为了“学材”。


学法之变:以开展深度教学为目标,以信息技术支持下的创新融合教学为突破口,培养学生的学科整合能力和跨学科综合素质。


评价之变:由传统评价到初步建立过程性的多元评价体系,着力在能力评价、思维评价、全程评价。


在STEAM课程的研发和实施中,各学科教师共同设计,找到合作点,形成新的课程。领航教师进行项目选择、混合式教学方法、常态课堂教学问题解决以及技术介入点的选择等关键性的课堂设计指导。多个信息化名师工作室在区域培训中从STEAM跨学科统整的方向,讲授落地锦江的TPACK教学设计,受到学科教师的热烈欢迎。


随着锦江教师的TPACK生长,教师课程角色发生转变,部分教师逐渐由课程执行者转变为课程设计者。STEAM课程的研发和实施改变着教师的教材解读和教学设计思维,逐渐形成具备TPACK理念和意识,有实力、有经验的教师团队。高水平、高创新的探索,成为相关工作室、课题组、项目组的常态。


学生的变化更为显性:思考能力更加灵活而缜密,解决问题自主而多元,创新能力从模仿到原创,人际交往从紧张胆小到自信流畅,学习方式从个体探究走向团队协作。STEAM课程中产出的创客作品浓缩着学生们的奇思妙想和无限创意。


锦江区中小学课堂的一大显著变化是“生进师退”,学习过程逐渐取代教学过程,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教师退到了幕后,变成了“编剧”和“导演”,课堂活泼了、生动了、有趣了。江苏扬州市教科院的专家在访问锦江区时评价说,“这是以学生为主体,以学论教的课堂,学生参与广度和深度、思维的参与度、情感的参与度都非常高。”


直面STEAM课程落地痛点,以一线教师TPACK生长为核心,潜心师资培育,专注课程研发和实施,是艰难而漫长的,锦江区刚刚出发。我们有勇气将探寻看作试错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区域和学校对STEAM的理解和思考得以日益加深。未来可期。


(作者系成都市锦江区教育局电教馆教研员)


小编需要您的转发和阅读哦


文章来源:作者投稿
微信编辑:李中华
监    制:朱哲

原北京大学校长林建华:老师就是学校,校长才是学校的雇员

当谈到STEM教育中重视“E”时,我们应该怎么做? | 好书推荐

老教师对青年教师说:课堂上可以这样建立优质的师生互动关系

朱雪梅:别只喊“减负”,减负的目标是“提质”

怎样的学校设计让教师最幸福?这样的调查结果,您同意吗?


欢迎玩家到【 wan玩得好手游】查看最新变态版手游攻略,只需要在百度输入【 wan玩得好手游】就可以浏览最新上线送满vip的变态手游攻略了,更多有关手游的攻略和资讯,敬请关注玩得好手游网!

标签: STEAM教育国家政策还未出台,区域内零散的STEAM教育将走向何方?
玩得好手游为玩家们提供非常多最新好玩的手游下载,热门的手机app下载,常用安卓应用软件下载,热门手游排行榜发现更多好游戏,还为玩家推荐近期热门手游攻略,手游公益服。 简繁切换 繁體中文